出事时身份是学生,可出事地址却在实习单位;因工作受伤,却又不是单位的职员。案件虽近期审结,但实习生模糊的身份形成的损害赔偿法律盲区却令江苏常州天宁区人民法院头痛。
,常州高级技工学校焊接钣金专业一名学生由学校安排到常州化工设施公司从事焊接工作实习。
16日,该生在焊接化工容器结束后,一个人从容器里出来时受了伤。
30日,经司法鉴别为六级残疾。
为了协商赔偿的事,该生及其家人多次奔走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但因为学校和企业相互推诿,一直没结果。于是,他一纸诉状将常州高级技工学校和常州化工设施公司告上了法庭,需要两被告赔偿其护理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失费等合计179923元。
实习学生的身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引发了争论。常州技工学校辩称,受伤致残的虽然是该校学生,但发生事故是在企业正常的实习期间,学校在事故中没过错,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告化工设施公司则辩称,原告的人身损害虽然发生在本单位,但单位与原告之间没直接的赔偿关系。原告到单位来实习是基于单位与学校的约定,原告是受学校的安排来单位实习的,单位与学校应根据双方约定来处置损害赔偿事宜。
共2页:
审理法官告诉记者,双方争议的焦点,恰恰是此案审理最大的难题。由于现在国内法律对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是不是是并没作出有关规定。省高院民庭审判长杨晓蓉剖析说,依据劳动关系的判断标准,实习生的身份是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没有劳动关系,不可以适用处置,没办法通过赔偿规范来获得赔偿。企业与学生之间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由于学生是受学校安排到实习企业工作,也不可以根据雇佣关系来获得人身损害赔偿。
此案最后虽然以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结案,原告的护理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150000元,分别由化工设施公司承担90000元赔偿责任、技工学校承担60000元赔偿责任。但有关法律界人士觉得,现在国内法律对在校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还没相应的规定,对这种身份模糊者的维权确实存在法律的盲区。国家应该尽快颁布相应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讲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共2页: